远山的回响|清华博士当起“新村民”:用乡村之美连接人、吸引人
时间:2024-12-11 14:11:23 浏览量:0
编者按:
村庄中,汗水滴下种子发芽
远山里,忘我耕耘,希望在茁壮
央广网特别推出系列报道《远山的回响》
第三季《你好!新村民》
记录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
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!
如果问你盛夏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?其中一个选项或许是海边。
大水泊镇,是山东威海的一个小镇。这里草木繁茂,离海很近,满足了建筑博士李久太所有幻想,但这里“空心村”也最多。2017年,李久太应朋友之约来到这个小镇,没想到这一来,让他抛下了过去所有的名与利,甚至把北京的房子都卖了,在这儿心甘情愿地留了五年。
李久太出生于河北唐山农村,从小在村里生活,他见过农田的露珠、见过打鼾的黄牛、见过连绵的小溪……大自然的馈赠让李久太对美开始有了想象。从哈工大建筑专业毕业后,由于成绩优异,李久太直接攻博到了清华大学。学习建筑十二年,见过了太多种“美”,但无论去过多少城市,走过多少路,他总觉得还差点劲儿。
“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”,这是来到初家村后,李久太终于想明白的一件事。
2017年,初家村与众多偏远农村一样,人口稀少、老龄化严重、特色产业缺失,村落砖瓦破损、杂草丛生。但是,“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”,正是这种最原始的乡村“肌理感”吸引了李久太。
“唐山经历过大地震后,好多房屋都重建了,仿佛一切都是新的。在唐山农村,空间和自然的体验并不像这里,好像有过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感,砖石都经过上百年风吹雨淋。”对自然的向往,李久太在初家村得到了满足。
就这样,李久太下定了决心:“我觉得我能做,我能做这件事。”
能做什么?做成什么样?李久太从来到初家村就无数次问过自己,但答案都是一个:“我想重建一个我心中的理想乡村。如果乡村需要有人投身建设,我理应是其中一员。”
盘活“动人”的农居
林壑静,水云宽。在文登区三岐山上,群山莽莽之中,抬头望去,有一处白色小屋悬挂在山谷中,仿佛置身于山中的青白炊烟。这就是李久太在大水泊镇的第一个建筑作品,设计谷。
设计谷现状(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)
乡村振兴,怎么干?起初谁都没有头绪,但李久太认准一件事,就要干到底。
2017年,李久太和大水泊镇政府签订合同,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产,选择在三岐山上一处废旧的厂房,打造了四栋别具风格的建筑。在他看来,这片土地就需要有这样一个建筑,他想先打造一个类似示范区的地方,这里的设计都是为了释放大自然本来就有的价值和能量。
“所以你会看到那个房子是一个桥的形状,是为了告诉人们这里有一个山谷。山上‘飘’了一座房子,让人知道这里是最高点。你看到那边有个水池,水池里'泡'了一座房子,人们需要划船过去。”就是这么纯粹,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建设乡村上。
李久太在表达建筑的时候,不是在考虑建筑应该设计成什么样,而是这个地方到底哪里特别动人,怎样才能把动人的东西释放出来。
设计谷的落成给了李久太巨大的信心,也开始“聚人气”了。
恰巧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开始在全国设立站点,李久太担任起了文登站的站长。工作站那时候还没有建成,李久太自己一个人代表整个工作站,一切都还在摸索中。
李久太和当地镇政府开始探索乡村振兴的方式,村中年久失修闲置的空房,激起了他的改造热情。他担任起了“首席专家”,成为一位“新村民”。他跟村里商量,能不能把这些房子流转给他,他进行房屋改造,之后还给村民一个经设计师们修葺一新的房屋,村民仅凭流转房屋便可收入20万元。他还流转了镇域内的180亩撂荒地,每年交付村合作社十多万元租金。
他想用创意盘活闲置的农房,打造成具有传统韵味的特色民宿,也能带动原来的村民改变生活方式。
看着李久太眼中的坚定,初家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王汶旭很欣喜,竭尽全力地想帮助这个外来博士。立马说要把自己的房子提供给他,他家的基础比较好,还可以很快入住。在村民眼里,马上可以住的房子是好房子,但李久太却看中了村中那些塌顶的、长草的破败房子。他说:“能创造出美好效果的才是好房子。”
什么都别说 做就好了
农村改造不是件容易事,这个李久太很清楚。
村民对于这个年轻的外来博士,秉持着好奇和疏离,他们不知道他想做什么,也不知道他能做成什么。李久太开始动工,就像一个医生要给这个萧条的村庄“诊病”。房屋的结构、样式、布置,他逐一敲定。
李久太的部分设计手稿(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)
在建筑设计上从来难不倒李久太,但难在人情。很快李久太发现许多问题接踵而至。
这天,隔壁邻居一大早叫停了李久太的工地,李久太着急忙慌来到村里。原来是他们改造的房檐比邻居家高出一点,邻居不乐意了。在村里,房檐比邻居高是很忌讳的一件事。在这之前李久太设计建筑从来没遇到过这个问题,但如今房檐都起来了,再修改无疑给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难。看着邻居不依不饶的样子,李久太犯了难,王汶旭也帮着调解,最终双方协商后达成了妥协。
在房子改造的过程中,李久太想在旁边支一个架子,方便后续人能在上面活动,占地面积不大,但旁边的地是一片闲置菜地。村民知道后来找李久太,觉得他占用了自己的地,需要付500块钱。钱给了,李久太以为这问题解决了,但等房屋建好后,村民又来找他要钱。李久太当下生气了,怎么给过了还要钱?“前面的钱是你用地的钱,现在上面长了葱,这个地上的葱你也得给我钱。”李久太有些哭笑不得,但想想老人也不容易,便又一次给了钱。
维护村情关系也成了李久太的一门必修课。大多与村民出现争执的时候,他都选择了妥协,想做的事情太多便化成了动力,让李久太忽略了这些委屈。
“在大水泊的这些首席专家们,没有一个在这儿没掉过眼泪的。都是委屈到哭,有时确实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。”
你哭过吗?
“当然,我曾经有次下大雨自己一个人在车里大哭。”
是什么事呢?
李久太不愿多说,他觉得,做就好了。
在李久太的努力下,村里有了“新样”。眼看村里的路变干净,房屋有了改变,村民们开始尊敬这个博士了。
“你会发现这些村民有的时候也很可爱,他可以因为地上的葱跟你计较500块钱,但是我们施工的时候遇上下雨,水泥堆在外面,老人却能想到用一个东西帮我们罩起来。”正是这些,让李久太觉得自己干的一切值得。
把人才用“活”
走进初家村,红瓦白墙错落,与稻田相望。院落虽小,却能仰望碧空,信步遐想。
“我参与乡村振兴有一个愿景,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生活之美带给别人,让城里和农村没有分明的界限。农村可以变得跟城市一样好,甚至比城市更好。”
在李久太的带动下,2018年,在大水泊镇已有十几个村开始进行“新村民”招募活动。初家村统一流转的33户闲置民房,被设计师们自己投资改造成宜业宜居的新家园。
初家村里经过改造的民居(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)
建筑设计展、水墨艺术展、国际建筑师沙龙……没人能想到这些“高大上”的元素会和乡村结合在一起。目前这个人口不足4万的小镇汇聚了16名博士、教授级专家和200多名城市精英,使得这个平淡无奇的小山村华丽转身,成为集设计创作、教育交流于一体的旅游度假“网红小镇”。
李久太和这些来到大水泊镇的专家、学者们认为,乡村振兴核心问题是空心化、老龄化。把人才用“活”了,就拿到了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的“钥匙”。
为了吸引“新村民”入驻,每个村子都有一个牵头人。在大水泊镇,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“首席专家”,进而面向全国招纳更多高层次人才。
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博士李林,是大水泊镇瓦屋庄村的首席专家,为了帮助瓦屋庄村解决贫困问题,李林联系到一位朋友,这位朋友正是大漫画家毕克官。历经两年的筹备与打造,李林在这里建起了毕克官美术馆,这也是威海历史上第一个乡村美术馆。瓦屋庄村在美术馆的带动下,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漫画村”。
瓦屋庄村的毕克官美术馆(央广网记者 黄玉玲 摄)
李林认为“就像过去我们提到‘刘姥姥进大观园’,是形容一种村里人到城里的感觉,但现在恰恰是城里人到村里,就像刘姥姥初进贾府的感觉。”
李久太也反复强调:“农村不比城市差,我们建设的农村甚至比城市更好。”
“新村民”的到来,让“老”村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“李博士没来之前,村里没有这么干净、整齐,房子也没改造。现在太好了,简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,一天比一天好。”现在村民们都亲切地喊李久太“博士”,他们觉得这个博士能解决很多问题。“村里项目有了,环境好了,文化活动也多了!”王书记感慨道。
除了通过流转房屋给村民带来收益,李久太还给村里出产的地瓜注册了“薯国演义”商标,采用基地直供的形式将地瓜销往一线城市。原本1元一斤的地瓜卖出了5元的高价,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。
李久太说:“‘新村民’招募活动长期有效,如果你对乡村有热情,愿意驻扎在乡村里面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儿。哪怕只是做一个自己理想的田园居所,我们都愿意大力支持。希望能够协助‘新村民’把他的梦想落地。”
李久太就是这样的一个梦想家。一直在践行他的梦想,如今快要实现了。
观看视频》》
总监制:张军 于锋
编审:余京津
监制:王薇 赵净 张岩
策划:关宇玲 李雪南
记者:黄玉玲
视频:刘博伦 李帅 郑平平
设计:张慧玲
来源: 央广网